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唐好好 | 字数:3712 | 阅读: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不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其中最为世人关注、影响最大的就是法国1968年发生的五月风暴。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自然引得众多学者对此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讨论。在六七十年代,不少法国学者认为这标志着工人阶级掌权的开始,而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中国学者也认为这是一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争取社会主义的运动。综上,许多评论的声音仍集聚在这场运动的政治层面上,但笔者认为,五月风暴的发生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社会一片欣欣向荣之机,跟传统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发生背景截然不同,并不存在发生社会革命运动的特定政治经济环境。且此次运动的发动者和主要力量是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学生,运动首先的矛头是指向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其后延伸至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改革的内容模糊宽泛,缺乏明确目的性。即便运动后期有了工人阶级的加入,但从整体来看,仍无法与传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相比。所以与其说五月风暴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不如将其定位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更为合理。

关键词:五月风暴;特点;文化性

1 五月风暴及其发生背景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所谓的“黄金时代”,而另一方面,在和平富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们,却毫不买账地发起了此起彼伏的运动。西欧社会的这些学生运动,有些是从最初的学生罢课开始,渐呈星火燎原之势,覆盖全国各行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国的五月风暴。

1968年3月18-22日,巴黎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越战游行。22日晚,学生占领学校行政大楼来开展进一步的斗争。至5月间,学潮愈演愈烈,几近失控,巴黎学生与警察发生了激烈的街头冲突。此后,法国共产党和工会也都举行了全国24小时总罢工,声援学生斗争。直到5月底,事态才渐趋缓和,惊恐无措的政府奇迹般地渡过了危机,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也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无声无息地宣告落幕。

五月风暴发生时,法国国内经济空前繁荣,就业良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法国也逐渐拥有了一个大国的底气与气势。然而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人的不满却在空气中悄悄集聚,最终唱出了这一台大戏。在此,我们不妨来尝试分析一下五月风暴爆发的背景。

首先,这些出生、成长于战后的年轻一代们,在享受消费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之余,感到了精神上的空虚和压抑。他们受到50年代“跨掉的一代”的影响,对生活充满不满和惘然,迫切需要借助一些什么来宣泄他们的感情,表达对社会的反叛。其次,当时法国的教育体制过于僵化,高等教育模式陈旧。我们知道,即便在现在的法国大学,教师仍具有相当权威,学生教师间一律以“您”来称呼。在当时,情况更胜,教授与学生间“等级森严”,双方无法平等交流。此外,面对时代的新兴潮流与趋势,大学明显准备不足,开设专业过于陈腐传统,不能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学生们怨声载道。同时,二战后各国都出现了一批生育潮,到1968年,法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从十年前的17万人激增到61万人。这些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占满了校园空间,导致师资严重缺乏,而且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痛苦感。这些都加剧了学校与学生的矛盾。最后不能不提的是五月风暴发生的文化背景。法国作为大革命的故乡,有着十分强大的革命传统。法国人有这样一种习性,喜欢变革,哪怕是仅仅为了变革而变革。法国大革命已经深深扎根在法国人的思维中,当国家局势平稳发展时,人们就开始不安于现状。富裕反而激发出了幻想与渴望,再加上法国人爱好革命的天性,来一场革命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2 五月风暴的特点

为什么说将五月风暴定位成是一场文化运动更为准确?不妨来看一下这场运动的特点。

2.1 文化批判为主,具体目标模糊

五月风暴不同于历史上的众多阶级革命,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政治纲领被提出。运动的发起者,青年学生们,似乎看一切都不顺眼,觉得万事万物都需要批判,但又没有任何明确的建议。甚至在很多时候,沦为只为批判而批判,一切现存秩序都是它的批判对象,号召人们起来造反却不知最终要指向何方。这个特点,从学生在运动中喊出的口号就可以看出,“托老师和考试的福,六岁就开始与人竞争”,“索邦:甜蜜的母校 私通的母校 父祖的母校”。可以说,学生们根本没有想过要推翻他们自身所处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反对的重点都集中在教育领域。这些口号充满戏剧性和夸张性:“立足现实,指向不可能”,“咱们一起推倒托儿所、大学和其他牢狱的大门吧”,“让想象力夺权”……学生们在校园里自由活动,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法目不暇接,靠语言愤怒前行。修辞才是最重要,凌驾于现实之上,它带领着这场革命走到所有远景前头。学生们最大程序地实现了个性解放,宣泄了心中所想,造就了一场具有批判性质的文化革命。

2.2 狂欢的“革命”气氛

罢课是学生运动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式。五月风暴期间,正是法国高校的考试月,是学生压力最大的时期,现在由于突发事件,可以逃避考试,何乐而不为呢?无疑,学生将革命看成是一场摆脱枯燥无味的日常生活的节庆仪式。一名学生承认:“那几天我也整天上街高喊口号。但回到家,我父母问我,你们到底想干什么。我一点也答不上来。我总不能说,我们只是为了游行而游行。”

在5月10日晚的对峙中,学生们建起数十个街垒。这些街垒大多只有一人高或半人高,只是一道象征性屏障,不堪一击。但它们的象征意义却极大地强化了革命气氛。这样的革命,既不必担心后果,又能满足人们模仿革命的心理需求,让久已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物质社会、消费社会的奴隶们,似乎摇身一变,各个摆脱了桎梏,与素不相识的人并肩作战,充分交流理解,整个社会达成了一种大和谐。

学生作为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并不是要为将来的幸福而流血牺牲,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现实感官享受。在校园里和街垒中与警察的对抗,不是战斗,只是存在主义式的“自我实现”的场所。学生们看重的,是战斗精神有用武之地。这种革命的狂欢色彩十分浓厚,已经失去了现实政治的意义。

3 五月风暴的影响

五月风暴后,接替戴高乐总统之位的蓬皮杜曾说:“一切都不可能与从前一样。”由此,五月风暴对整个法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可见一斑。毫无疑问,一场革命过后,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发展自身个性,他们想要创造一个更自由民主的世界。

五月风暴中许多口号的出发点,,实质上都是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青年学生们尤其注重个体的精神满足,勤勉节约、努力奋斗,这些往日父辈们恪守的精神准则被追求个人价值的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所替代。长期以来,西方社会的民众怀着基督教的原罪感,并承认公认的传统道德规范。经过五月风暴后,从70年代起,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开始日益衰落。这促使了道德观的多元化。新的品德开始取代旧有美德,传统的“服从” 、“节约” 、“利他主义”被富于时代色彩的“宽容” 、“尊重他人” “责任感”所代替。社会生活得到广泛自由,一切文化形态和行为方式都被接受。

科恩邦迪,这位五月风暴中的著名学生领导人在1998年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五月风暴不发生,结过两次婚的人就不会成为总理,五月打碎了伪善的道德。”在这一点上,他没有夸张。

4 结语

法国哲学家吉尔斯·李波维斯基曾这样评价五月风暴:“作为社会革命是失败的,但作为文化革命则是成功的。”这个论点跟本文可谓不谋而合。从五月风暴的背景、特点和影响来看,这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已经充分展示了它的文化性。五月风暴尽管结束了,但它带来的精神激荡仍留在一代法国人的心中,人们思想更加开放,对“异文化”更为包容。

当然,时移世易,现今的青年对比当年,更为关注跟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放眼全球皆是如此。也许那个充斥了浪漫主义的革命年代已经过去,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对今时今日的青年来说,显得颇为遥远,改善提高自身生活才是他们心中所想。五月风暴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对并没有亲身经历那一切的我们来说,只能在前人留下的资料里寻觅回望,那个美好的六十年代,那种可爱的认真又愚蠢的精神,那场震撼了整个西方文明的运动。

参考文献

1. Charles de Gaulle,?Mémoires d’espoire?, France,Omnibus,1999

2. Cohn Bendit,?Nous l’avons tant aimée,la révolution?,France,Bernard Barrault,1992

3. 程巍:《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三联书店,2006年6月

4. 让·斯托策尔:《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6月

5. 若弗兰:《法国的“文化大革命”》,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

6. 塔里克·阿里、苏珊·沃特金斯:《1968年 反叛的年代》,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2月

7. 许平、朱晓军:《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