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陈晓娟 | 字数:6708 | 阅读: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强化了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提质减负需要教师提高课堂实效,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而空间观念作为《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关键词之一,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丰富的原型,重视操作体验,引导想象推理,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双减”;空间观念;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双减”政策以实现减负提质为目标,通过政策手段来引领教师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1]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数学学习能力,构建深度学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2]而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是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

一、空间观念的内涵与具体表现

在《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空间观念给出了明确的内涵界定,它指的是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说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是当之无愧的,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贯穿在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全过程。

作为教师,了解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很重要,因为这既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出发点,也是空间观念形成的落脚点。在新版课标中,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有:

(一)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也就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化。比如,看到数学书的封面,就能反应联想到这是一个长方形,并且想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有四个直角,联想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等。看到鞋盒,头脑里能出现它的立体图、三视图、展开图,联想到顶点、棱和面的特点等。相互转化如果能顺利进行,有助于学生快速联系知识解决问题。

(二)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对方位的感知和位置关系的把握,需要学生更高阶的想象力。比如走到十字路口,能反映出交叉的两条路是相互垂直的,还能联想到对面的一条路与之平行。文字、画图和符号都是表达空间方位和位置关系的手段,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比如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关系,从哪里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在脑子里面能够清晰地展现运动的轨迹,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启示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转化,为学生提供空间想象操练的机会。[3]这就要求,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从简单的生活常识开始,经历由平面到立体的纵深学习过程,一步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发展空间观念的策略

空间观念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小学阶段不断地进行铺垫和锻炼,最终才能让学生顺利地拥有比较好的空间能力,才可以面对和接受更加复杂的立体几何的学习。[4]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视觉与触觉,也就是观察与操作,让学习更直观,让学习可视化。

(一)提供丰富原型,积累知觉经验

空间知觉、空间表象是空间观念的来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条件。空间知觉是指关于物体、图形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关系的知觉。空间表象是基于空间知觉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关系的印象。[5]而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表象又源于生活经验和现实原型。

1.立足生活经验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学生积累图形与几何的经验基础。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是生活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如果教师能提前补充相应的原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表象,那么不少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推导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那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的表面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6个面?请你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充分交流讨论后派代表汇报,学生会发现: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要求6个面的面积;游泳池四周和底部面积只求5个面;粉刷教室墙壁和顶部则要扣除门窗面积;如果是通风管道,那只需要4个面……教师适时在PPT上出示物体图片,让学生观察,积累对实物形状、特征及空间关系的认识,丰富头脑中各种物体的表象经验,既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也有助于加深印象,当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时,这些表象经验可以成为他们主动调用、理解关系的有力支持。

2.借助实物模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对图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直觉观察。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几何图形的数学知识处于懵懂之中,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却经常和立体的实物形体打交道。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熟悉的物品,课上引导学生观察、玩一玩,分类,认识四类立体图形,再分别抽象成几何形体,引导学生根据形状命名。借助实物模型为依托,通过摸、看、分、说,实现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转化,也就是三维和二维的转化。

3.借助信息技术

有时生活中的实物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将静态的图形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比如:在学习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棱、面、顶点和之间的关系这些细微的内容,除了可以让学生观察实物,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如借助希沃白板里“数学画板”功能,动态演示长方体的组成,借助功能按钮,动态演示相同的面、相等的边,有序数顶点的过程。学生不仅直观地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构成,而且对面、边和顶点的特点也有更深入的认识。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更容易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重视操作体验,建立空间表象

深圳名师骆奇老师执教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在动手操作环节给学生提供了标有不同刻度的纸条。学生利用纸条围三角形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围得成,有时围不成,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究竟怎样的三条纸条能围成三角形呢?通过展示、交流、争辩、讨论等活动,学生发现围成三角形的秘诀就是“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那相等的情况能否围成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有争议,骆老师在动手操作解释不了时,借助微课动画演示,将7厘米和5厘米各延长1毫米和各缩短1毫米演示围三角形的过程,学生一看,恍然大悟,非常直观,马上就理解了当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是围不成三角形的,由此顺利突出难点。在操作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呈现鲜明直观的动态演示,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引导想象推理,发展空间观念

史宁中教授指出:空间观念的本质是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指在物体或图形的影响下,语言的提示下,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6]空间想象能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全面、有序地进行想象、推理。

比如在四年级《搭一搭》还原立体图形这一课中,根据三视图搭出图形的样式。虽然操作可以降低难度,使学生较快还原,但是也大大浪费了这节课对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意义。而是应该先让学生想象搭成图形的样子,给学生提供在头脑中还原的机会,再动手搭一搭验证,这样有助于积累想象的经验,提高对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调整和把握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比较难的内容,较为抽象,但是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要教师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空间观念的内涵和具体表现,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可视化”的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积累,逐步形成,从而让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毕钟.“双减”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J].新课程,2022(28):23-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杨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1(36):23-24.

[5]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2,47.

[6]冯爱明.观察操作 想象推理 表达交流——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6):74-75.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