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陈雅烁 邱恩成指导 | 字数:2425 | 阅读: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莆田市和仙游县等沿海地区,相传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流传至今无论是大戏或是小戏,保留至今的剧种已是少数,但莆仙戏却是已有千年历史,被中外学者称之为“南宋遗响”传承上千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无比珍贵的研究价值。莆仙戏使用方言演唱,唱腔曲牌被描述为“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早期乐器与南戏一般,只有三种——锣、鼓、笛。在20世纪20年代间还吸收了民间十音乐器和发外来乐器,增加了低音鼓、低音锣等。莆仙戏的剧目数量高达五千多部,没有其他剧种的剧目数量可与之伦比,可谓是最大的“南戏藏书楼”,莆仙戏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但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丰富使人们应接不暇,莆仙戏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例如:莆仙戏演员老龄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戏剧生产条件困难,薪资待遇低导致人才不断流失等。若是莆仙戏在未来的某一天无人可再上台表演,人们只能通过电子科技产品,怀念经典,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幸而,这一系列问题被国家及政府看到并得到的重视,莆仙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23年《踏伞行》荣获第十七届最高政府奖“文华奖”,且在2023年莆仙戏凭借《踏伞行》首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被全国人民看到它的艺术魅力和永远不可能被同化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很多“非遗”保护研究者加入保护莆仙戏的工作中,更重要的是使全国人民更坚定了文化自信。所以希望能够通过对莆仙戏新创剧目《踏伞行》的创作探究找到在新时代如何让莆仙戏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莆仙戏《踏伞行》是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作演出,由莆仙戏国家一级演员吴清华和黄艳艳担任主演,但《踏伞行》并非原创而是站在经典的“肩膀”上加以传承和创新,被称之为“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莆仙戏《踏伞行》从经典出发,忠于创新,是经典和创新融合的成功范例,带给了中国戏剧未来发展和莆仙戏的未来创作一个有益的启示。

莆仙戏《踏伞行》主要写的是:早有婚约在前的陈时中和王慧兰,二人从未谋面,因战乱各自与家人走散,在风雨中二人相遇同伞前行,因此互生爱慕。陈时中表现出的是一个从旧思想中突破出来的人物形象。王慧兰,在面对未婚夫陈时中的谎言,勇敢退婚,又理性的考虑自己内心真实想法,选择原谅重新向自己真诚求婚的陈时中,由此可见,王慧兰是一个天真烂漫,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人物形象,与当代社会上一些 “从权”,自轻自贱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莆仙戏《踏伞行》的舞台与灯光都是精巧的艺术设计,整个戏打造出唯美而又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戏中伞作为主要的道具,推动情节的发展,此次在唱腔曲牌的填词作曲上,严格按照曲牌体的音乐结构,表现出古朴优雅,细腻优美的特点,全剧分为四折,每一折后都有重要的幕后伴唱,四首伴奏虽都是采用莆仙戏唱腔曲牌创作,但又做出了创新,让曲调在不脱离莆仙戏特色的情况下又符合现代审美。在器乐曲牌上,不得不提到的是 “雨声模拟器”莆仙戏《踏伞行》中“雨”实际上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戏中四个人站在舞台后两侧,四人分别拿着竹筐,竹筐里装着豆子,晃动竹筐使豆子相互摩擦碰撞,发出“沙沙声”,以此模仿雨声,融合了劳动智慧,再一次体现了莆仙戏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曲为了顺应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变化,必须做出一些创新,而莆仙戏《踏伞行》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第一,《踏伞行》全剧约为两小时,主要演员只有六位左右,立意明晰,结构合理,剧情紧凑,因此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第二,《踏伞行》中峰回路转的剧情给了观众剧情焕然一新的感觉,使之回味无穷;第三,《踏伞行》剧种特色鲜明,在剧中应用了蝶步,伡肩,姜芽手,这三种表演动作现在只有莆仙戏保留的最为完整;最为关键的是,莆仙戏采用当地方言演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踏伞行》还同步在央视媒体和“学习强国”“文艺中国”等新媒体平台直播,创造出了莆仙戏演出的又一个奇迹。莆仙戏《踏伞行》高频率出现在公众平台,吸引到了许多新戏迷,获得了许多奖项,侧面反映了这种保留经典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是可行的,那莆仙戏未来在剧本创作上是否可以继续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如何走,便是最主要的问题。

笔者认为,,莆仙戏是中国戏剧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戏剧的代表之一。一方面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又很丰富,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莆仙戏在民间广泛流传,上得了大舞台,走的出国门,也可以在农村小舞台表演,可见莆仙戏的研究价值和艺术魅力,对研究百戏,宋元南戏,莆田民俗生活等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莆仙戏的剧目都是以“大团圆”的美满结局为主,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无论时代发展成什么样,都应该代代相传。莆仙戏传承与创新这条路,走,可能会出错,学会及时纠错就是要考验创作者的智慧了;不走,则留在原地,终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人们遗忘,这条路如何把握“节奏”和“方向”,关键在于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点”,它是包含着莆仙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点”。《踏伞行》的剧本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加入了现时代的特征,更好的符合时代和观众的喜好,这一点就说明在未来莆仙戏的发展,在进行二次创作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信在未来的莆仙戏创作中,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戏剧作品。笔者经过此次对莆仙戏《踏伞行》的探究,分析莆仙戏《踏伞行》对莆仙戏和中国戏剧未来的发展启示,如:要保留和体现传统特色,莆仙戏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莆仙戏散发的不止是艺术文化的魅力,更多的还有上千年的古韵,这是莆仙戏的标志,也不可能被同化,所以莆仙戏的传承工作举足轻重;在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事物,日新月异,如果不创新,固然会落后,直至被遗忘。好的创新就是为了好的传承发展,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莆仙戏在新时代出耀眼的光芒。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