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黄麟钧 | 字数:6394 | 阅读:

【摘要】从2020年全国一卷考了平顶山地貌演化过程,“难倒”了各路天下英雄豪杰之后。地理过程类题型仿佛成为了“雷区”,考生觉得痛苦,教师觉得难受。怎么讲?学生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解答该类题型?成为了广大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尤其是高三备考教师面临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关键词】顺德一模;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备考策略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2020年全国一卷考查了平顶山地貌演化过程,考生觉得考得痛苦,教师也觉得讲得难受。学生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解答该类题型?本文以2021年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一模考试的第17题为例,尝试对该种题型的解答与教学策略提出些许笔者的看法。

一、题目分析

该综合题主要考察知识为河流地貌与河湖补给类型及其成因,内容贯穿了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貌)与地球上的水(水循环)两大模块的内容。命题特点符合高中地理新课标所提倡的素材情境化与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的两大要求。考生在做答中需要来回切换地貌与水循环的相关必备知识,并基于材料当中的限定条件与出现的现象,进行答案的思考与书写。

二、捕捉材料分出模块,形成必备知识印象

高三学生已经通过前期复习课对材料当中的信息与图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题目训练,基本形成了思维模式。所以可以从基础层面的“能看到、能发现、知道是什么”提升到“梳理对应的知识模块以及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材料当中的有效信息衍生出答题角度与答案主体内容”的较高层次。以该道题目为例,我们可以细致地划分几个部分进行信息的归类。

材料信息划分出来以后,根据其对应的必备知识的内容,细分其对应的关联,构建一个简单的知识逻辑链,为后面的根据设问思考答案角度与内容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注意各设问的前后关联,善用前问结论作为条件

对第一问内容进行拆分,该问为复合型设问,包含着两个问题,考生需分别回答湖泊主要补给来源与湖泊水位下降幅度大的原因。材料当中的信息只是条件,考生需根据水循环的相关必备知识(湖泊与河流之间的补给关系),并紧扣湖泊这一题目限定词进行作答。该设问答案,从逻辑关系上是后两问的作答条件。

考生作答时注意运用前后设问答案作为后面作答条件的逻辑思考方法,能够关注前后问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深入掌握地理核心素养当中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四、捕捉材料图例当中的细节,从细节中达成全面的思路

考生对于题目图例的解读与观察时往往会由于自己的粗心与不留意,忽视掉当中包含的一些细节。这会导致自己书写的答案不全面、描述的答案角度覆盖得不够,造成了一定的失分。以该题目第二问为例,“隆起”细节直接构成了泥沙沉积条件之一。但是由于该信息的位置不起眼,考生极其容易忽视,在单纯解读完坡度、坡面差异,就会习惯性地漏掉该重要的得分点,造成该问的最终得分不全。

教师在日常的备考试题讲解中,应着重强调与培养考生对于题目细节的关注。在练习与思考中,保持必要的专注度与观察力,不放过材料、图例当中的每一点信息,全局思考与全面考虑自己书写的答案。

五、思考答案紧扣设问主题,加入扣题分析至关重要

每逢大型考试,因为紧张与个人精力、时间分配问题,考生对于综合题最后一问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非智力性因素失分。以该题的最后一问为例,考生就极其容易出现书写答案“偏题”的情况。暂时性湖湾证明该地貌的持续时间短而且地貌状态不稳定,结合湖泊水的性质以及第一问的具体现象(水位变化幅度大),同样作为不稳定性存在的水位因素,就是支撑起湖湾形成过程的内容主干以及依据。

所以考生在作答时,应紧扣地貌现象持续时间短与随水位变化而出现消失这两个明显在材料当中的地貌特点,书写答案涉及的内容也要与这两个内容有密切的关联。

六、关注现象产生前后的变量,联系必备知识,合理推理过程内容

回顾图4的逻辑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水量变化是影响湖湾形成的重要变量。除了水位的变化,通过材料中湖湾的前后文分析,沉积体暴露也是影响湖湾形成的变量。相当多的考生会因为看内容的“先入为主”,而执着于水位变化进行思考、分析,忽略了沉积体暴露所产生的滞水性质对于湖湾形成的作用。当两个变量整合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完整的过程推理逻辑随之出来。

在推导湖湾形成的原因时,以材料当中湖湾形成表述前的成因介绍内容里面,提炼出水位下降幅度与沉积体暴露两大变量条件。通过对两大变量条件进行逻辑构建与关系推导,合理推演出湖湾形成的过程。

所以考生在考题中见到陌生的地理概念考查其形成过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前后文当中存在的变量信息,通过对变量的理解与分析,合理构建逻辑链,形成过程性思维,推导出自己的过程答案。

七、对今后教学、备考方面的思考

(一)关注情境,重视学生对课外知识内容的积累

在高三一轮复习的过程中,除了学科必备知识的梳理与讲解,增加学生对于情景素材的积累储备也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备课、备题中,教师应增加该题目的素材来源或者学科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一类现象或者成因的认知,有利于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情境。

在平时的课间或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关注学术期刊的前沿学术动态,抽出时间多让学生阅读或讲解最新的地理科研成果论文(文章),增加学生间关注地理学科动态的氛围,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关注各模块知识间的联系

从答案内容进行分析,命题者希望学生通过材料当中的现象与信息的表达,抓住有效的线索进行成因的描述,需要描述的现象难度层次相对较浅。在后面的教学、备考环节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建立起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结构化与思维模式化的培养。这种关联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描述、介绍题目选取情境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地理必备知识的认知与敏感度,使必备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成为可以感知的部分,帮助他们应对各种来源于现实的学科真实情境素材。

(三)重视审题训练,提高学生对于限定词的灵敏度

审题问题素来是学生综合题书写答案的“拦路虎”,有时候学生的思维活跃敏捷,思考答案的角度也层次多元。但是审题把握不准确,很有可能让书写答案所得到的分数不如人意。所以对于题干信息的解读与判断方面的训练,应该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阶段。让学生成为一个对于信息有判断力与敏感度的人,也符合未来社会对于普通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读图训练时应强调关注细节变化的描述

读图切忌“一读而过,一看而过”,要有意识地观察图例当中的每一个信息与内容,尤其是在图上某个位置出现的标注性细节,这种细节的发现,很可能成为打开题目解题思路之门的“钥匙”。

(五)书写答案应注意前后设问的关联性

对照前面设问已经出现的答案内容或设问题干内容,注意后续书写答案是否有用到前面题目的信息或内容。题组之间,通常有很强的关联性,考生作答时应注意答案与前面设问的对应关系,谨防偏题或出现结构性错误。

(六)关注题干信息在材料当中的上下文内容,形成变量帮助地理过程推导

考生在考题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很有可能是复习没有覆盖到的知识点,要描述它的过程性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一定要善于利用地理现象在材料中出现的位置上下文寻找和它有联系的信息作为变量,通常在前后文成因条件的内容中较为容易发现可作为推导过程变量的信息点。以这些信息点为线索,大胆推理,形成逻辑链,推演出完整的过程。切勿主观臆断,造成答案书写“流水账”、答案内容空洞等问题。

在高考备考的路上永无止境,尤其是新高考、新课标相继落地的今天,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适应新形势下对现有备考策略的更新与突破更为迫切。笔者本文仅为“抛转引玉”,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人认知方面的局限性,希望能对各位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同仁们有所启发。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