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龙洁贞 | 字数:8105 | 阅读: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备受初中课堂的关注。初中历史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任务驱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如何构建“双减”背景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有效思维课堂,是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任务驱动;思维课堂

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上,教育部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实现由知识课堂向思维课堂转变。在新课改下,初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历史课堂当中,使学生在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怎样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拓宽学生的历史思维,构建有效的思维课堂呢?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思维课堂。

【课题】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教材分析】

本专题概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国人为了国家独立和富强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是近代史的重要线索,也为中国当代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初中学生有必要对本专题做一个系统的复习,从中感悟近代国人的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复习目标】

1.通过自制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进一步掌握近代化探索;

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评价近代化探索,体会近代国人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不可行。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学过本专题内容,但对于四次探索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影响等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历史思维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近代化探索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流程】

(一)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专题复习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等特点,因此在预习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完成近代化探索的知识框架,培养他们的时序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中,笔者播放一组近代化探索的动态图,同时配上振奋人心的音乐。接着引用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上的话:“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得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础,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重新感受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然后设置问题情境:近代国人是怎样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预习反馈,落实基础

先展示学生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介绍制作思路。接着让学生把卡纸贴到空白的时间轴上。

【设计意图】学生讲制作思路,促进学生建立思维过程。用时间轴对近代化探索所涉及的事件进行排序,让学生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接着,笔者用希沃软件制作了一个关于易错易混知识点的小游戏。

【设计意图】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很难在学习上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小游戏既能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又可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四)以“任务驱动法”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而小组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因此本环节笔者通过“任务驱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在每个探究题之前,笔者先通过列表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方式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也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打好基础。

1.自我疗伤办洋务:

重难点突破:评价洋务运动

材料一:湖北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这些商办企业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

材料三:“我(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法为基础,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规律,从洋务运动的基础归纳再到评价,“层层推进”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过渡: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请思考:郑观应的看法与洋务派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高学习兴致,也由此引出戊戌变法,承上启下。

2.温药慢治图维新:

重难点突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设计意图】初中生好奇心强,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戊戌变法得到光绪帝支持,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一场变法需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功?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

过渡: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失败了,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不可行,所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3.猛药重治废帝制:

重难点突破:是非功过评革命

材料一:辛亥革命是胜利了,而不是失败了,其原因在于:第一,辛亥革命已经胜利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社会历史任务;第二,辛亥革命形成的积极成果得到保留和发展,革命的敌对势力虽然千方百计想否定它、破坏它、篡改它,但始终未能得逞;第三,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运动,它有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它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后,让位于新的运动,以新的形式在前进过程中寻求发展。

——徐梁伯《辛亥革命“失败说”献疑──论史学与政治主导意识同构现象》

材料二:辛亥革命迅速胜利,同时也是迅速失败。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但是辛亥革命后,这两座大山依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让学生多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结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过渡:几次探索都失败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这时国人意识到辛亥革命不成功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于是,一场动摇封建思想的运动在近代中国展开。

4.开颅洗脑注新思:

重难点突破: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材料二: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国学者莫里斯

材料三: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引用习近平主席在中共成立95周年会议上的话:“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让学生全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培养批判性历史思维。通过习近平主席的“文化自信”, 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以此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素养。

(五)课堂小结:时间轴展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

【设计意图】用时间轴进行小结,突出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加深学生对近代化探索的理解记忆。最后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话,再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情感教育又一次得到升华。

(六)教学反思

本专题复习课笔者将知识形成一个网络框架,把内容由厚变薄。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史料、小游戏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再次把近代化探索的线索梳理一遍,得出探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提醒青少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使学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艰苦奋斗,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

以上就是笔者对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构建有效的思维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础上,提高其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赵玉洁.基于问题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4).

[2]戴文静.历史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初探[J].教育文化,(12).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