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019 | 阅读:

  【摘要】新农科建设是应对当代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变化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培养新农科人才。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新农科建设和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新农科建设中既有优势又面临挑战。本文分析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的优势与问题,探索其在新农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策,为推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育强国之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教育部、河南省新农科改革与实践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2020JGLX118);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2019YB-07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1-0167-03
  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十六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和政府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心。十九大以来,提出的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既明确了我国农村发展战略,又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系统性、智能化的农业4.0建设阶段的重大战略,其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涉农高校作为农科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承载着支撑和引领“三农”事业的时代使命,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其人才培养质量将会影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然而,我国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普遍存在培养模式固化、趋同、针对性弱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改革。
  为了提高农科类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已掀起以人才培养“质量革命”为核心的新农科建设。2018年12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召开的“新农科”建设研讨会,提出了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的目标。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了优化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农科类专业人才能力的工作目标。2019年7月,标志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安吉共识”发布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了新农科建设要肩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四个使命”,要坚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四个面向”新理念。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掀起了新农科建设的高潮。随后,“北大仓行动”推出新型人才培养、专业优化攻坚、课程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优质师资培育、协同育人强化、质量标准提升、开放合作深化的新农科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规划了实施新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这些举措都为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涉农高校应以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契机,深度剖析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培养“三农”和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所需的农科高素质人才。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办学所在地为非省会城市,经费主要来源于省政府或地市政府,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专科、研究生层次为辅的地方高等教育院校(周琬謦等,2016)。据统计,在我国的1243所本科院校中,涉农高校261所,其中,涉农地方综合性大学69所,占比26.44%,可见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我国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与普通农业院校相比,地方综合性大学涉农学科的人才培养既有优势也存在问题。因此,本文拟分析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初步提出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为推进我国新农科教育强国之路提供参考。
  1.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优势
  1.1品牌优势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受“上学就是要走出农村、跳出农门”“学农还要回到農村、不能离乡进城”等思想的影响,加上社会普遍认为且的确存在的农科类专业就业面较窄,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薪资较低,毕业后的工作地点多为农村、工作环境较差的问题,造成涉农专业政府关注热、行业需求热、社会认同凉、学生认同凉的“两热两凉”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涉农专业冷门、报考率较低。为了解决生源的问题,涉农专业只能采取降分录取,有些院校的涉农专业甚至出现无人报考,在享受降20分提档的政策下也完不成招生计划,较低的录取分数势必会直接削弱生源质量,从而影响新农科人才培养。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综合实力较强,学校排名靠前,社会声誉好,易受学生青睐,报考人数多,在招生方面具有突出的品牌优势。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涉农专业可以借助于品牌优势提高报考率,通过校内调剂提高录取率,从而招到分数较高的学生,进而提高生源质量。
  1.2综合性优势利于提高培养质量
  打破现存的学科边界,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是新农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资源类型多样,工程、基础、人文、社会等学科的专业力量和师资水平较高,有利于农工融合、农文融合、农医融合,有利于突破农科单科性的局限跨一级学科增设科学类概论课程,有利于开设范围广、水平高的通识课程,有利于开设农业信息化、智慧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课程,为贯通各学科领域、奠定宽广知识、能力及视野的延展提供积淀,对助力从传统农科向新农科转型的人才培养,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是一个“纯天然”的优势。此外,在学生自我培养过程中,综合性大学校内学科交叉多,,专业范围广,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专业文化氛围一般较传统农业院校丰富,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复合型能力也是天然优势。也就是说,地方综合性大学更有利于培养知识、技能、思维、人格四位一体的 “完整的人”,这正好契合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
  2.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农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办学资源限制

gzslib202207282247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