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胡嘉欣 | 字数:4282 | 阅读:

【摘要】深入分析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对德育生活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合理的策略以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教育实践

传统德育往往通过教育者的权威、压制和灌输直接告诉受教育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受教育者引入一个封闭的答案之中,留下的思考空间很小,没有选择的余地,难以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关系,也难以激发受教育者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

德育生活化不是封闭式灌输而是开放式指引,不以追求确定性的道德知识为目标,而是给学生练习道德行为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继续探索,让学生学会选择,有所了悟,对人生意义作积极的自我反思。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法解决它,就长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决得越多,则经验越丰富。”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有效进行,外在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内化为内在价值信念。

但是目前,初中德育生活化在实施的过程中,仍面临着 “主体地位弱化,实践价值缺失”“评价标准失衡, 教学过程空洞”“社会职能缺位,家校沟通脱节”等实存性困境,亟需我们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对相关问题加以重视。

例如,学校开展了“学雷锋”等德育课程,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记录身边“雷锋”的优秀事迹,或者争做“雷锋”,从生活中向别人积极伸出援手,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事实上,在整个“学雷锋”过程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学习者在既定的任务模式中接受“道德理性”的灌输,失去了教育主体自由选择和导向的初衷,此种被动式的道德实践根本无法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 而满足主体道德发展需要,实现实践价值更加无从谈起。

德育评价标准失衡, 教学过程空洞。德育工作的趋势不断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随之而来的, 是德育工作的“功利化”和 “形式化”,部分教师为了满足上级领导的德育教学要求,表面上遵循教育大纲的规范,兢兢业业地实施道德教育,实则秉承“重智轻德” 的教学理念,象征性地走着“德育实践”的过场,严重脱离现实根基,使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染上功利性因子。同时,带有功利性质的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盲目追求“高、大、空”德育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个性品质培养实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需要,缺乏对学生道德实践的正确引导,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德性发展,以至于德育效果收效甚微,最终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因此,我们提倡初中德育生活化的教育,要求通过“注重情感体验, 增强道德实践”“转变教育理念, 贴近生活实际”“扩大德育领域, 达成教育共识”等实践路径, 以求顺利规避上述问题, 改变德育生活化低效乏力的现状, 从而缔造出优质的德育环境, 实现德育价值。

一是注重情感体验, 强调道德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德育生活化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表层,还应深入生活进行体验与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在强调学生道德实践的同时,应关注其道德情感需求,力求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情感主动性,完成道德塑造。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从亲切的情境中理解生活,从生活中接受教育,不断在认知—体验—实践—感悟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实现自我教育和全面发展。

二是转变教育理念, 贴近生活实际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任何德育都应该坚持“取于生活,用于生活”。德育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应当融入生活, 而生活中的点滴也应该渗透德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淡化生活与德育的界限,学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并学会充分利用实际事例进行德育教学,不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共情,使其在无形中接受正确的价值熏陶, 完善自身生命价值。

三是扩大德育领域,达成教育共识。德育生活化绝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还应当联结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 “三足鼎立” 的德育工作理路。首先,学校应当坚持“开放性”的德育原则,尽可能拓宽德育领域,主动联结家庭和社会,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其次,学校应当普及德育理念,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另外,学校应当与家庭、社会加强情感交流,形成良性沟通机制,达成一致的德育主张,共同商讨学生德育发展计划,不断提高德育实效。道德与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生活化并不是对理性德育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求德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力求让学生依托生活本源领悟道德知识,真正实现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的德性转向,最终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个体,提升自我价值。因此,广大教育者应该不断地对德育生活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审视与反思,努力构建高效而持久的德育生活化的价值实践路径。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 规划项目“转型期乡村教师学术成长的路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粤西的调查”(项目编号: GD17XJY27)】

参考文献:

[1]段婷婷.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邓淦之.中学德育生活化研究 [D].湖南科技大学,2010.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