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张飞 张水莲 廖亮 | 字数:4553 | 阅读:

摘 要:当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不断融入,培养出我们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堪当重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现代公民,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和一项战略任务。而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核心人力资源,是中国现代化实业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大众媒体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结合高校教育改革的实际,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尤为重要。家庭、学校、社会、大众媒体四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整体,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史指父母以及家庭中的长者不自觉的对子女施加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是人生活的第一个场所,每个人一生中很多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组织,也是是人们进行感情、思想、文化、信息交流的场所,对人们的性格气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等,都产生着深刻久远的影响。家庭由于其自身内在的这种特殊性,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直接、极其深刻的。

首先,家庭指导大学生树立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其次,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并且要遵守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次,家庭群体的素质和社会活动队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独特的作用。

家庭对大学生影响究其影响的时期、过程、方式、渠道和影响的程度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影响作用上的基础性。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最早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父母的教诲和家庭的气氛。家庭对公民成年后政治心理、政治情感的影响和政治文化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影响过程的持续性。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贯其一生之始终,伴随其生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其中,幼年时期的家庭影响最大。

三是影响形式的潜在性。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信仰等无形的东西以潜在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四是影响手段的情感性。这是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突出的特点,家庭是一种有很强的情感色彩的社会团体,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存在很强烈的感情色彩。

家庭教育在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个体生活目标、理想、志趣以及对个体公民的社会化过程等具有独特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的着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美德、法律道德、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教育。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的重要条件。

2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而建立起来的机构,学校教育所具有的系统性、计划性、使得学校的教育工作具有其他任何组织和机构都不能比拟的效果。学校是最重要的执行教育功能的机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功能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是高校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指标。

从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虽然国家政策已经逐渐重视,但现在不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流于形式,教学脱离实际较严重,学生学习也属于应付考试,不够重视,学后就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如下几个解决方法:

一是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三种模式,包括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指专门以一门独立的课程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课程主要涉及政治、责任感等各方面。使得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实施起来难度不大,且能让大学生有一定的课时保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多门学科知识系统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同于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不是综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它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

二是高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并加强对自发的群体文化进行正确引导,使整个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来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行党、团委等组织领导下的大学生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抓好校风、学风建设,建立独具特色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让大学生们在平时的活动中相互激励和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活动。高校努力创造条件应道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让学生们走向社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进行各种形式的义务劳动,帮助他人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在为社会作出奉献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社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只在学校,还要求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并在全社会开展各种运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社会都关心并参与的大事。只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整个社会之中,才能培养出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优秀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大学生参与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社会为依托,调动和挖掘一切社会力量,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使每个大学生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大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即社区参与和志愿者活动。

3.1 社区参与

在社区中长期形成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等带有该社区特点,必然会对在社区中服务的大学生具有渗透、引导、整合等多种方式的影响。城市中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价值观以及大学校园周边的人文环境、社区文化中物质要素的品质、风格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行为等各方面因素都受到了社区的文化积淀的影响。

一方面,社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去的实效,必须注重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深入地步入广阔的社会天地,必须将自身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与生动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的环境,从而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奠定科学而坚实的基础。割裂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脱离社会实际的纯理论只能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字面理解上,无法从实际中体会,很难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修养的优秀大学生。

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交往中汲取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养成一些行为习惯。二是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引导下转为从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中吸取精神营养,有目的地进行社会活动,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提高自我修养。大学生从外部的教育影响到内在品德的转化,只能在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社会实践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他们在开展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履行社会、集体和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需要,使得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相应的公民意识和道德,并发展为一定的行为道德能力。

3.2 志愿者活动参与

在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基本任务中,对志愿服务的目的和内容有如下表述:培养青年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进青年道德整体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城市发展、城镇管理、社区建设、抢险救灾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为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以及贫困地区提供志愿服务。

参与志愿者服务,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同时对唤醒自身的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归属感,提高社会参与水平,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关注世界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思索个人与世界,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对于优秀的大学生而言,“志愿、奉献”的精神完全可能升华为“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中包含了“互利互动”的含义,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青年志愿者活动这一载体,把服务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任。

4 大众传媒教育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大众传媒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统一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尤其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意识的提高,通过报道政治事件、采访政治人物、宣传政治主张而实现知识的传播。媒体的政治倾向和价值标准会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巩固他们的政治信仰,也就是说,媒体在传递政治信息时,同时也在传递着一定的政治倾向,它在对具体事件的报道或评价时,其语言表达及判断是非的标准都隐含着某种倾向性,从而引导人们的认识。媒体促使外在的政治文化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沉淀为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形成政治人格。大众媒体的发展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以此为载体,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大众传媒这一有效手段。

5 结论

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四位一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家庭、社会、学校、大众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一致性。这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娜娜.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2007.

[2]赵庆杰.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题与路径[J].理论与现代化,2009.

[3]刑建辉.视阈向社区拓展—大学德育的必然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

[4]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2009.

[5]韩芸.略论志愿者服务行为[J].商情,2009.

作者简介

张飞(1990-),男, 江苏泰州,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张水莲(1988-),女、汉、河南平顶山、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廖亮(1988-),男,男,广西桂林,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辅导员。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