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蔡畅 | 字数:4391 | 阅读:

【摘要】当前,国家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该文挖掘劳动教育的审美内涵,指出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劳动过程和成果,促进教育资源整合,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素养双向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性劳动思维;校本课程

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劳动与美术创作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通过课例分析这一关系,基于此,本文围绕小学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相互渗透进行以下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一、欣赏美术作品与传承劳动精神相统一

我们领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故宫的建筑之美,以及各类青铜器、瓷器纹样之美,再追溯到到皮影、剪纸、年画的文化之美。

湘版小学教材中有诸多传统文化的主题,如“花手帕”“青花瓷”“家乡的古建筑”等,正是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展现,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都融汇于精美的作品中,更凸显出历代艺术家的劳动精神。在“花手帕”一课的教学中,先了解扎染工艺的历史、图案、色彩搭配知识,并搜集了手工艺人的扎染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扎染神奇,接着孩子们在小方巾上运用扎、绑、夹等方法制作,做扎染手帕的过程也是了解民族艺术的过程,既提高学生的审美,也体现了劳动精神。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将劳动之美渗透课堂,促进学生体会、感受劳动之美。

二、美术实践与劳动技能相融合

动手编织,剪刀剪纸,陶艺制作,立体纸工……课堂中,在学生创作表现时都突出知识与技能、劳动与思维同步进行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相渗透。

在“搭建框架”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先通过图片观察讨论出橡皮泥和牙签是重复叠加的构成方式,呈现出由简到繁的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制作出立体构成的作品。接着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把橡皮泥搓成均匀的泥团,最后教师在讲解泥团与牙签连接时注意稍微压紧,避免结构松垮。如用三棱锥搭建组合,造型结构都会更稳定,也可自由发挥创意去搭建不同的立体造型。在此制作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基本劳动技能应用于实践。

通过以上的美术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提升,作品质量也更高,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劳动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相互贯通,丰富了劳动经验,潜移默化养成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发展创新性劳动思维与实践经验相促进

创新性劳动思维是指突破劳动惯例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精华,也是人们从事科技、工艺、生产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思维革新观念。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运用新观念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形成创新性劳动思维的培养。

例如,当今社会,正饱受新型冠状病毒的折磨,随着病毒的蔓延,感染人数的增多,由此可启发学生大胆设计出新型冠状病毒治疗器,它由各种机械构成,并通过化学和物理原理,油光、药物与治疗镜,通过头脑射入神经,蔓延遍全身,杀灭病毒。最后可以在脑神经中埋下有利于病人自身的微小颗粒,颗粒中留下了抵抗周围病毒抗体素,让病人完全恢复,使得该治疗机器治疗时间短、见效快,最终战胜病毒。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思维,不是立竿见影的的事情,需要学生长期知识积累,经过反复练习推敲,才能最大化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新知,还能丰富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创新劳动思维能力。

四、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还包括开发美术学科校本课程,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校本教材的深度融合。通过多视角的借助校本课程与常态教学进行研究并结合学情,教师需挖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融汇到创作中。教师应系统开发校本课程,给学生带来新形式体验。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艺,在综合探索领域的创作,可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地方文化与生活情境中认识美术内涵,提升劳动技能和审美能力。例如,在设计制作类的校本课程中,运用各种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实践,转化为作品,体验劳动的愉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拓展校本课程的丰富性,感受美术与劳动结合的魅力,使学生深刻地感知到劳动创造美的真谛。

通过以上课例可以发现,劳动教育的渗透着美育,使教学活动更有深度,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树立综合学习、自主建构、动态生成实践学习方法,提高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探究能力,彰显美术课程的实践性。而学生通过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进一步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通过在小学美术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用情景体验式教学来唤起学生的劳动热情,感悟自身成长,感知劳动对于发展自我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勇于实现梦想的勇气。因此,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为教师提供了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向与指引。

参考文献:

[1]艾君.时代需要创新劳动[J].工会博览,2011(5).

[2]陈理宣,刘炎欣.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关联和价值彰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