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宋元春 | 字数:4300 | 阅读:

评课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学研讨方式。由于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教学经验比较贫乏,导致他们在评课时或者内容“笼统”,找不准评课的视角;或者囿于“经验”,不知道“怎么评”。为了提高青年教师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开展“以‘三问’提升青年教师的评课能力”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三问”的评课策略和相关案例。

一、“三问”的评课策略

(一)“评什么”——评课的视角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和过程,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这为我们对一节课进行分析和评价提供了视角,即:“教学内容分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分析”等;“教师的教”主要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认知调动、学生练习设计、教师基本功(含语言、板书、信息技术)、教学特色与创新等;“学生的学”主要包括学习参与度、知识与技能、习惯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

(二)“怎么评”——评课的路径

评课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课堂教学,激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评课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发展性的、建设性的。我们提倡“M+N(M>N)”的评课模式,即在评课中提出M点优点和N点建议,既看到上课教师的闪光之处,也指出课堂教学的明显不足,既客观公正、合情合理,也要言之有物、具体明确,真正起到帮助上课教师改进教学的目的。

(三)“为什么这样评”——评课的依据

评课,其实质是一个交流经验、分享话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围绕某一节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发言更有说服力呢?这就需要从理论中攫取力量。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我们认真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专业书籍;同时,围绕项目研讨课题,我们开展专项理论研究,如“非线性理念下的131智趣课堂”“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等。

二、“三问”的评课案例

案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评课意见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主题的学习内容,教材从学校到电影院的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律的现实背景,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列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在使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是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乘法交换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从课堂教学来看,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高,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知识形成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很好地把握“教师的教”。《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的教学突出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列算式、找等式,通过观察比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到结论、应用结论。教学方法合理,认知调动有效,语言亲切自然、板书合理美观、信息技术使用及时恰当,展现了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二是教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理念指出:“在课堂学习中,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本课教学采用“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师生围绕“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有这样的规律?”以及“这两个规律有什么用?”两个核心问题,经历“预习导航”“导学反馈”“归纳积累”以及“布置作业”的教学环节,通过“独立思”“小组议”“集体评”的深度学习,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感悟“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初步培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

同时,我们看到教材提供了“学校”“少年宫”“电影院”和“摆椅子”的生活情境,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的实际意义去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即“从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与“从学校到电影院的距离”是相等的,“摆椅子,横着看,每排6把,有5排”与“竖着看,每列5把,有6列”是一样的。这样的情境浅显易懂,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快速、简单地理解这两个规律。这种实际情境中的说理验证恰恰弥补了小学阶段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的不严谨性,因此本课教学是否可以采用“不完全归纳的举例验证”与“生活中的说理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两个运算律,使学生既感受到运算律在数学中的合理,也体会它在生活中的合情。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