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朱婷 | 字数:3977 | 阅读:

摘 要:文章按阶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办法。

在十年前,大学生们还被称为天之骄子,是受人羡慕的极具优越感的一个群体。但现如今,因为中国式教育和社会上不良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影响,大学生这个群体成为心理疾病的多发人群,心理越来越脆弱,体现在各个方面,使得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有学者说见诸于报端的只是极少数心理扭曲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现如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并不算什么,属小概率事件。而笔者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教龄八年的青年教师,对这个问题抱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同时,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会出现这种现状呢?应如何改善呢?笔者将从三个阶段的问题和三方面的责任展开来探讨,三个阶段分别为:新生迷茫阶段、梦想丢失阶段、毕业焦虑阶段,三方面责任为:学校老师方面、学生家长方面、社会方面。

1 第一阶段:新生迷茫

金榜题名,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很多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之初心理上就出了状况,这个阶段的心理问题主要为一下几个方面,某些新生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失眠、厌食,脾气暴躁具有攻击性,有的新生对母(父亲)过度依恋(赖),有的将对母(父)亲的情感移情到老师或同学身上,还有些家庭条件极其不好的学生受到其他富裕学生的欺负感到极度自卑,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就读的学校期望过高,有些不满意自己的专业,还有一些文科生就读工理科专业学起来很是吃力,另外还有些同学学习自觉性极差,把大学当游乐场,于是开始变得厌学,孤僻,或开始染上网瘾及烟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当然也有一些是在入校之前就有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病史或家族史,这些都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在这个阶段发展到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自杀或在受到小事激怒时伤人甚至杀人的行为,此阶段为大学生自杀、伤害同学及既往精神疾病复发的高

发期。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学校在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多组织有趣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学生听与专业相关的讲座,学校团委要多组织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正三观,鼓励学生适当的参加学校社团的活动,学校同时应对贫困学生予以助学金,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应给予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与鼓励,多与学生谈心,但年青教师不可与学生过分亲近,更不能以“哥”“姐”自称,以免给学生造成情感上的困扰。对于彻夜不归及痴迷游戏的学生予以严肃批评和劝导,对于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或没有能力学习本专业的应帮助学生办理转专业或退学手续,对于有精神疾病的学生予以休学治疗或劝其退学处理,同时学校应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针对程度较深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家长方面应在之前就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并使其懂得宽容,分享,及为别人着想。社会方面,应努力促进高考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因材施教,而不是因利施教,这样大学才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让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2 第二阶段:梦想丢失

在第二个阶段里,学生们都已经适应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学习,大部分的学生也找到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学生中开始分化出一个一个小团体,开始为了不同的梦想而生活学习。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由于懒惰或理解能力有限以致丢失了最初入大学时美好的梦想,继续茫然无所谓的生活,厌学,迟到,旷课,早退,上课玩游戏,看小说,聊天,要么躲在宿舍睡大觉要么深度痴迷于网游。由于在网络虚拟的暴力世界沉迷太久,这类学生(男性居多)大多数形单影只,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沉默寡言,营养不良,面色惨白,表情呆滞,脾气暴躁,无法与别人正常交流,道德观念淡薄,遇到小摩擦喜欢用暴力解决,有反社会人格倾向。而另一类厌学的学生整天忙着梳妆打扮利用网络与陌生异性联系,周旋于数个异性中间,并因此引起异性之间的恶性冲突,也有(女性学生)私生活混乱导致怀孕堕胎或自杀的。当然在这里,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在校园的普及充当了厌学、染上网瘾及私生活混乱扩大化的催化剂。还有一类厌学学生长期处在自卑当中,长期自我否定,被负面情绪所围绕,导致重度抑郁,也有自残自杀倾向。也有学生在恋爱中遇到挫折,一蹶不振,有自杀和无故伤害他的倾向和行为。当然也不乏患异性交流障碍,语言障碍,性别认同障碍,恋物癖,偷盗癖,异装癖,强迫症等等的学生。第二阶段是网瘾、情感纠葛导致暴力事件的高发期。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老师要特别注意旷课和多门不及格的学生,要对及时其进行批评教育,认真听其倾诉,,鼓励其回到课堂,并帮其补上落下的课程,若网瘾严重,需通报家长一同管教,学校有必要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干预治疗。大学生性生理心理发育都不成熟,但因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开始同居,甚至滥交,可是心理上还无法承受自己混乱的私生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鉴于各高校并未对学生恋爱、私生活及结婚做出硬性规定,那么学校需要开设性教育公选课及恋爱婚姻心理辅导课,对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女辅导员要开设女生“自我保护”小课堂,提倡洁身自爱,不拜金,不虚荣,不懒惰,抵制诱惑,不被社会上的败坏风气所污染。同时教师队伍也要清理门户,及时严肃处理性骚扰学生的斯文败类。对于其他各种心理障碍,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组成互助心理辅导协会,定期辅导,指定监督人,同时保证学生隐私,不歧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同时学校要多组织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而作为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多交流,多理解,少责罚,有些心理障碍是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想要彻底治愈,需要家长的配合。国家需加大大学生心理辅导资源的投入,让每个大学的心理咨询室不再形同虚设,同时国家应立法对高校周边的娱乐场所数量和形式所有所限制,另应出台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在校园里使用范围的管理办法。

3 第三阶段:就业焦虑

到这个阶段时大学生活也快要结束了,而此时正是学生们最焦虑的时刻,因为即将要独立的进入社会,不再依靠父母供给,就业、情感、都面临抉择,压力大的可想而知。于是又产生了这个阶段的心理问题,从就业压力来看主要分为这几个方面,学分未满或英语未过级导致无法顺利毕业;专业知识不扎实,择业困难;眼高手低,择业挑剔;对待择业急功近利,频繁跳槽生活导致无着落等,这些学生中压力最大的是无法毕业的,宿舍里其他学生都实习去了,也没有安排上课,无法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因为无人倾诉而走上死胡同。择业困难的学生容易因为无法就业而有仇视母校,仇视社会的心理。择业挑剔的,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很难融入到单位的企业文化中。急功近利的学生容易落入传销的陷阱。总之,在这个阶段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毕业生们的情绪比较悲观,伤感,急躁,又无可奈何,很容易受某些仇视母校的学生影响,集体作出毁坏母校公物,或社会公物,非法聚会游行,集体酗酒寻衅滋事等极端群体行为。而就情感方面来看,有对学校生活的不舍,对男女朋友即将分别的不舍,加上来自于生存的压力容易做出类似殉情等极端的行为。第三阶段是集体暴力行为的高发期。

学校和老师需要做的是对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从生活上和学习上提供帮助,助其读过难关。应多安排就业指导师生座谈会,让毕业生们能够在择业中摆正心态,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和损失,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并且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一谈择业的艰辛与收获。家长们要给孩子们做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后盾,并且鼓励孩子自主创业。社会资源应更多地向大学应届毕业生们倾斜,请各位优秀的企业家给应届毕业的孩子们一个机会,因现目前各地的城中村均已改造完毕,毕业生们无处可租,请国家在各大城市建设应届毕业生专用廉租房,让孩子们暂时有个安全的地方落脚。

总的说来,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有待改善,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实际性的举措和行动,笔者在这里提出以上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王彩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

[2]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

作者简介

朱婷(1981-),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信学院电子技术教研室,专职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子测量技术”“电子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