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马宁 | 字数:4653 | 阅读:

摘 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现实中种种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当如何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网络时代;危机;政府公信力

1 政府公信力基本内涵及其主要表现

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政府通过长期向公众提供真实、可信、权威、有益的管理和服务而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政府公信力是在长期实践中得以发展的一种信任资源,它不同于制度资源、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就政府而言,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不仅其政令越来越难执行,执政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其执政的合法性、正当性也会遭到质疑。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是影响力与号召力,两者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公信力是因,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果。公信力与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正比例关系,公信力的强与弱,直接决定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小。政府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其行政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才有取得行政预期的可能。

2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面临困境与危机

2.1 网民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

1.网络舆论引导缺位,网民对政府的认同度有所下降

网络舆论是公众通过论坛、视频、图片等形式,发表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的影响早已超出传统媒体传播的层面。一方面网络舆论导致公众思想意识形态缺位,网络诸多言论如潮水般涌入公众的网络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公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网络恶炒、哄抬等舆论引导缺位,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都能马上在网络上掀起舆论浪潮,难免出现故意炒作和哄抬事实的现象。此外,网络舆论也容易引发民粹主义、低俗文化、话语暴力、侵犯隐私等问题,若不加合理的引导、管理,就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认同程度下降。

2.网络失实报道管理缺位,诱发网民对政府存有抵触情绪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对于网络报道“漫天横飞”要有所管理与治理,遮遮掩掩只会使政府声誉丧尽。不论是正面消息还是负面消息,政府都应在事发后坦荡、透明的面对并加以管理。网络信息的虚虚实实,公众利用网络这个载体关注公共事件的热情日益提高,致使谣言或失实的事件满天飞,以讹传讹,各种不健康的“垃圾”信息掺杂其中,混淆了公众的视听。因此,容易诱发公众产生对政府的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削弱和质疑。

2.2 网络舆论全方位渗透损害政府良好形象

1.虚拟网络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效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随时都可能冲击着政府形象,放大网络舆论效力,使网民质疑政府公信力。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网络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网络媒体借助传统媒体信息源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持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最具价值的新闻事件。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知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中早已树立了良好形象,网络媒体同这些机构联合,能够提高自身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无性,吸引广大网民眼球。可以说,网络舆论己深刻地影响到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经互联网的放大,能迅速反映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

2.网络媒体监督失效,导致网民热炒爆炒,冲击政府良好形象的提升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监督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网络监督出现且影响力日渐扩大。一方面,网络媒体可以使得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源,并且及时准确的收到和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最新事件。同时,网络媒体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将部分话语权交给受众,使得很多受众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观点。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本身就拉近了媒体与受众情感和心理上的距离。网络监督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无政府性的特点,使网络成为一个具有匿名性质的“发言场”,使得一些草根阶层也可毫无顾忌的表达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并且网络监督无形中对政府形成了更大的压力,相关政府通常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地对在网络上反响很大、热炒的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判断、甄别,并迅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3 政府行政官员缺乏应对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1.政府官员缺乏对网络舆情特点掌握,错失平息网络舆论最佳时机

政府如掌控或运用不好以及不了解势态规律,将会使事态扩大甚至恶化。诸如“浙江永康嫖宿学生案”、“山西长治苯胺泄漏案”中,政府没有及时澄清事实真相,公之于众,使事件扩大化,进而演变成网络公共事件。从这些应对网络公共事件的不成功案例来看,由于不熟悉网络舆论规律,政府在错过网络事件的潜伏期舆论引导之后,又失去了事件爆发期的有效应对,使得事态恶化。而且有的政府“发言人”几乎一言不发,只呼吁媒体少些关注,结果使得类似的网络事件深陷舆论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原本可以得到有效化解的事件演化成了公众热炒事件,从而加重了公众对政府质疑。

2.政府官员应对网络舆论方式方法欠缺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官员对于网络媒介的质疑,往往采取“堵”、“防”,或是“封杀”的方式遏制信息传播,缺乏坦然地面对事件本身的真相,这容易使网民的小意见积聚成为民怨“堰塞湖”,随时有“崩溃”的危险。网上网民热讨、热炒,网下就极有可能使得“个体矛盾演变成群体冲突”与“利益维权上升为政治诉求”,这极大挫伤了政府的公信力。我国部分政府官员见了媒体要么是含糊其辞的应付,要么干脆保持沉默,甚至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媒体这都有损政府公信力。

3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流失原因

3.1 “官本位”思想仍然严重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背景是“官本位“形成的历史根源,儒家思想告诉民众要崇官、敬官和做官,形成“官本位”的价值导向。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作为政府的代表,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只是享受着公众赋予的权利,并未履行“公仆”的职责。政府工作人员这一价值观的“脱轨”,不仅导致个体工作人员的损公肥私,而且使得政令不畅,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最终导致政府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要求,就必然出现信任危机,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创。

3.2 政府处理危机能力不足,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不够畅通

随着社会发展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公共危机事件随之频繁发生,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意的以匿名的方式在网上发帖、跟帖,由于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和信息受众的鱼龙混杂,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和控制滞后。网络化背景下公共危机预防的难度加大,危机蔓延的速度更快,影响更大。公共危机信息披露和传递不畅,一方面,很容易滋生谣言,引发和造成社会不稳定;另一方面,它也会极大地影响危机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4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策略

4.1 加强制度建设,为政府公信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行政问责制度

责任行政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应该对自己的行政违法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否则,依法行政,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都无从谈起。在以往的实践中,弱化的义务和责任已经为我们的行政管理带来了难以承受和难以根治之痛,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加以解决。明确官员问责界限,制订和完善与问责制相关的法律及程序,健全法律体系,制订权责关系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能分别适用于常态和紧急状态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建立政府问责制度的重要环节。

2.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行政赔偿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公开是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的重要途径。政府信息公开合法化、规范化对保障公民知情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公开是主权在民的体现,信息公开有利于公众参与,有利于公民维护自身利益。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和统一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积极探索实行行政会议公开,重大行政决策公开,规范性文件公布,执法依据公开,行政听证,执法听证等制度,为政府行政设立“透明的窗口”,以遏制暗箱操作,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4.2 增强政府官员诚信意识,提高官员能力和素质

1.加强政府官员诚信教育

利用主题网站和特色网站,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水平。诚信是社会的基石,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素养,,也是政府官员的政治品格。若政府官员缺失最基本的信任,那么何谈社会公信力?官方网站应以和谐上网为宗旨,以占领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己任,将教育、管理、服务、实践四大功能熔于一体,充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以此增强政府官员的诚信意识,提升政治诚信水平。

2.加强危机管理的素质教育,提高官员的危机应对能力

政府官员的危机意识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一,对各级官员开展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危机处理能力,形成较强的整体危机应对能力;第二,提升政府官员的网络素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积极发挥网络的引导、交流、服务的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网络文化氛围,为网民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网络教育平台。

4.3 积极应对网络时代新变化,构建科学有效的新机制

1.要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完善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甄别吸纳机制

信息公开制度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最佳手段,信息公开是主权在民的体现。同时,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使得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再加上有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交流沟通工具,给公众参与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书信式的交流外,互联网上的论坛、微博等“中介式互动”方式也成了公众参与的新兴方式。[ 蒋律.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网络正日渐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政府官员需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对网民的意见进行甄别,对有利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升级,对不利信息资源出面澄清,及时公开。

2.进一步增强透明度,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第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切实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二,建立政府发言人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信息,有效规避、平息谣言。在危机情况下,政府部门的权威声音,无疑就是社会的“稳定剂”。有了“稳定剂”,即便情形严峻,公众也能更理性地对待,同时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在当前开放社会条件下,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中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社会治理结构变革的中坚力量。强调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公开、透明,就是要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并且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2]谢舜.社会变迁与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3]李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升政府形象[J].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9期:第4页.

[4]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J].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第5页.

[5]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第13 页.

[6]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第37 页.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