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何扬景 | 字数:4383 | 阅读:

【摘要】本文以《阿房宫赋》为例,突破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采用“逆推”式提问教学法,由结局不断“逆推”原因,抽丝剥茧,引导学生领悟篇章设计的精妙,继承中华优秀文化,进而养成担当精神。

【关键词】提问;逆推;文言文;阿房宫赋

一、温故知新,识作者作品

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已阅读了写作背景,“赋”等相关资料,并积累了文言词语和句式,还疏通了文意。正式上课时,笔者对以上内容进行检查和点拨。接着笔者以《江南春》《过华清宫绝句》《泊秦淮》引入并提问:“从这三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牧?”学生总结出:这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牧。该提问是为学生理解杜牧为何创作《阿房宫赋》做铺垫。

二、“逆推”提问,明创作意图

笔者接着用“逆推”式提问教学法提出了七个问题。

(一)在杜牧看来是谁使六国和秦灭亡的?(二)秦和六国怎样做才能避免灭亡?(三)作者的办法真的可以让秦延续万世吗?(四)作者为什么重点提“爱人”这一原因?(五)在你看来,作者认为唐王朝会灭亡吗?(六)文章最后一句中四个“后人”分别指谁?(七)作者写秦的灭亡和“后人”哀之是什么目的?

笔者在教学中没有由头至尾逐段进行教学,而是由结局“逆推”原因。以上问题,有的能从文中获得答案,有的需要思考才能得到。第一二、问可根据课文答出来:六国与秦的灭亡是自身造成的;爱其人。而第三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第四问需要深入思考。学生从写作背景,文章结构,国家治理等层面进行了回答。第五问经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统治者听从作者的建议就应该不会灭亡,如果不听从,就很可能会灭亡。”当回答过第五个问题后,离揭开写作目的也就更进一步了。第六问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第一、二、四个‘后人’意思指晚唐的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晚唐以后的统治者。”最后第七问学生回答写作目的是为了“鉴之”。

以上七个问题由目的“逆推”原因,抽丝剥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逆推”提问,探灭亡缘由

笔者接着采用“逆推”式提问法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篇章设计上的高超智慧。提问如下:

(一)你赞同阿房宫瞬间变为焦土是秦迅速覆灭的缩影吗?(二)作者认为阿房宫变为焦土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三)作者为什么要用阿房宫构造的部件与百姓的吃、穿、住、言进行对比?(四)第三段前半部分的排比长句与结尾处的短句除了形式上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以上问题让学生由目的反推原因。学生在思考、讨论后总结如下:对于问题一,学生们认为阿房宫是秦的缩影,秦的灭亡会使它遭受破坏。所以,阿房宫变为焦土是秦走向覆灭的缩影。对于问题二,学生回答直接原因是‘楚人一炬’,主要原因有:秦王的骄横;陈、吴起义,刘邦攻入函谷关。深层原因是:‘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对于问题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把阿房宫构造的部件描写的越繁多,意味着意味着需要被征召去建宫殿的人就越多,而留下种田、织布的人就会变少,从而导导致百姓生活艰难,最终使天下人起义,这看似不合理的对比却恰恰说明了秦的“纷奢”为自身的灭亡埋下祸根。对于问题四,学生从形式上整散结合,内容上气势磅礴,情感上愤怒难平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出了精彩回答。

在“逆推”式问题的进一步驱动下学生明白了作者是如何写秦的“纷奢”与阿房宫的壮丽无比的。

四、“逆推”提问,感精妙布局

为继续深入推进课程,进一步了解杜牧是如何展现阿房的壮丽无比的,笔者继续“逆推式”提问:

(一)作者是如何展现阿房的“壮丽无比”的?(二)作者往阿房宫内“填充”了什么?(三)找你最喜欢的写阿房宫或宫内“填充”的句子加以分析。(四)对于写“长桥”和“复道”的句子,把疑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好不好?把“不知西东”改成“不知东西”可好?(五)对于“暖”“春光”“冷”“风雨”“气候”你是怎样理解的?(六)写宫女梳妆打扮的几个排比句,把后半句与前半句位置调换可好?(七)解释“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和“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对于笔者的上述提问,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很多学生找了一些铺陈,排比,比喻,夸张的句子从形式、内容、情感上多角度进行分析。这些句子展现了阿房宫之广、之高,建筑之多,部件之精巧等,从分析中也理解了赋的特点。

笔者的以上问题,引导学生从写作目的到探究秦灭亡的原因,再到再到对文章的语言、形式和艺术手法的探究。由内在本质延伸到外在形式,巧妙的引导学生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学习。

五、创设情境,悟忧国情怀

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我继续创设了以下问题:

事实上,历史上的阿房宫并没有建成,作者为何要在文学上构建一个“壮丽无比”的阿房宫呢?从体裁来看,可以写阿房宫的文体很多?唐朝是诗的国度,作者为何不采用诗的形式?作者为何不用奏表向皇帝奏事,却偏偏采用了“赋”?如果你是唐朝的臣子,面对“大起宫室”的行为,你又会怎样劝皇帝?一千年前的《阿房宫赋》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对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以上这些问题源于文章却又高于文章。课上到这里,学生不但知道了文章写了什么,还知道了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更领略到了诗人心忧家国的人格魅力。这些具有开放性的提问也提高了学生思辨能力和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寻脉《阿房宫》,问史周期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1(4).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