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许弥丽 | 字数:3050 | 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探究方法上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的理念在新课标修订中更趋于完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简单地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上课,而是合理编排、利用教材以外的各种有效资料,达到政治、地理、历史等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形成更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发挥综合课教学对学生能力、思维形成等方面的帮助。

关键字:新课标;综合性;理念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与高中《历史》(人民版)相比,呈现的历史知识较为基础,且更具有综合性,2011年教育部出版的《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综合性提出了更简洁明了的阐述: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与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根据以上课标的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坚持综合性并非简单地把多门学科知识凑合在一起而构成的“拼盘式”课程,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间的联系强度、学科领域的广度。对于新课标所倡导的综合性理念,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归纳综合性的意义:首先在时间上,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其次在空间上,注重不同地域之间发展的关联性;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也要能做到用全面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1 知识贯通:学科知识的综合

陈老师先引用的一张“习近平及彭丽媛出访俄罗斯出机舱向大家挥手”的照片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做到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提问,习近平主席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联系政治方面的知识,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职能。从主席及其夫人的穿着中,联系到俄罗斯很冷,进而我们联想到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国土面积,气候条件等地理方面的知识。从出访这种外交活动中,又可以联系我国最早的外交机构是什么?从而回顾清朝洋务运动时设立的总理衙门,它产生的背景。学科知识综合不仅包括政史地不同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还包括各个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比如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理清其脉络,就要抓住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联系、事件发展的古今联系、因果联系等内部综合。[这种知识的综合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基于一个中心主题,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的,历史与地理仍然是建构本课程的学科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

2 过程方法:找准逻辑全面分析

要体现综合性,不仅在知识方面,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只是死机知识点,而是注重方法技巧。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首先是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我们就应关注统一历史时期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应孤立地看某一地区的文明。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就将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单元中,介绍每一文明时,先呈现四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各地的自然状况,以此为基础,引出这些早期文明产生的原因、时间、地域、文明发展程度、史诗传说等。一方面,将地理与历史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便于在横向上比较。其次是以历史线索为主导。这也是老师在复习课中常用的综合教学的方式之一。陈老师本节课中有一问: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到:“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是两国人民共同心愿。”中俄曾为敌为友,请举例说明?这个题目就是考察学生,按照一定顺序,将不同历史阶段的为友为敌的中俄关系理顺,这样的教学实践有许多,比如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以来蒙受的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有哪些?用曲线来表示从春秋战国到现代儒学发展的状况?

3 能力运用:开展综合性探究活动

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每一单元都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为什么说是综合性,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与本单元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学习完一单元的知识后,综合探究活动的设置成为对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归纳,达到了阶段性知识的总和。这些活动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情感上的升华。第二,探究活动往往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就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情况为调查对象,教师也可以引入乡土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确定操作性较强的主题,可以调查家乡的地形、河流变迁、某一种文化遗产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习者沟通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通过感官真实地把握事物,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情况,同时将课本所学理论激活,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第三,除了知识点学习之外,还增加了一些理解历史,记述历史的基本技能,如综合探究一:《地球仪上获取信息》,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这些探究成为学习本课的基本技能,学会看地图,知道辨别史料的常识,然后,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调查和实验,自己动手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与以往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这种综合探究利于知识与技能的综合。

4 贯彻综合性理念的反思

提倡综合,并不是对分科的否定,应该将分科与综合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课程性质的阐述中看,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能力。首先,坚持综合性的理念是必要的,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稚勇教授曾讲过:初中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分科的知识,但是实际面临的问题却是综合性的,“钓鱼岛问题”,首先,钓鱼岛就是个地理概念,其次,中日关于钓鱼岛的纠纷,其历史渊源,这涉及了历史方面的知识,而中日两国对此进行的外交活动就是属于政治的范畴。从文化价值的取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综合化、整体化思维的特点,如天人合一、文史合一,中医更是讲究天地人的整体性等。其次,从学生实际来讲,综合性理念下能减轻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消除因分科壁垒而造成的内容重复,可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愿意主动参与主题确定、材料收集、组织策划等活动,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相对于以前分科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视野、综合能力、综合方法。[3]对于教师来说,在综合性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教师面对更广的知识视野,需要使用材料多样,教师不仅仅只利用教科书作为自己的教材,还充分利用一些影像资料、实物模型等,避免历史内容的枯燥无味。

总之,新课标的综合性理念是广大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一大挑战,它迫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不仅在教学中贯彻综合性理念,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呈现综合化,一方面试题设计的知识点综合化趋向,另一方面,考试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教师考察学生是否理解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冯一下.被砸得粉身碎骨的历史学[J].教学参考.2013(1-2).

[2]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7).

[3]许静.论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2005.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